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本科的教与学:理论与经验、理念与证据 | 本科教学系列文摘之一

阎光才 教育文摘周报 2023-06-28
 编者按


质量提升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高等学校要把质量文化当作推动大学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提出四个方面具体举措。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成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部分走在“双一流”建设前列的高校已经率先推出提升本科教育的行动计划,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本周围绕本科教育推送15篇相关文摘,供读者学习参考。



第一,关于经验与理论。大学的教与学永远是一个基于学科内容与教师个人自我理解的多样化与开放性的探索与实践领域,它遵循的实践性原则未必是理论通则,更不是模式化的程序。相关理论无论是经验意义上的抽象还是相关领域的进展,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启发,但不能成为约束教师个人智慧与创造性自由(但不是随意性)发挥的教条和藩篱。实践性的原则可能得益于理论的启发但更多源于经验领悟。大学教师需要开展教与学的研究,但其研究目的并非为了获得与“发现的学术”具有同样品质的理论,而是为了改善自身教学效果并从中获得更丰富的经验积累。这种源自众多个人的经验积累可以分享与交流,甚至可以通过抽象与结晶化过程上升为特定学科教学领域共享的知识,但其表现形态依旧是一种共享性的经验概括与总结。共享经验与理论无法也不能取代个人智慧性的探索实践,否则,大学的教与学实践就走向了封闭与僵化,理论通则就成为无限开放性实践的束缚。面对具有不同能力与复杂多样需求的教学对象,教师基于特定情境问题解决的实践或行动研究相对于理论建构更具有优先性。
第二,关于技术与技艺。信息技术革命的确为大学的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教与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拓展了无限的空间,也为教师开展高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各种装备、技巧与技能,无人能够漠视技术环境所带来的变化。但是,技术与技艺并非万能,而充其量是一种辅助和改进教学的手段。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还在于人,在于教师的态度与学生的配合以及各自的责任担当。技术的价值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求知情趣的无限空间,而不是异化为一种强制与控制手段。
第三,关于自由与责任。以学习者为中心固然关注课程知识的获取与认知能力的训练,但与此同时,它还具有强烈的价值意蕴。它强调师生之间伦理关系的平等与教学过程中的民主,更倾向于把学生视为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心智成熟和有责任担当的社会成员。在教与学过程之中,教师是师生共同体中的民主、自由与平等价值的践行者,他不仅要淡化其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权威角色,而且要让渡部分学业评定与评价的权力。因此,在赋权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自主、自由与责任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实现诊断性、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体现评价的人文性、科学性与公平性的高度统一,必将面临众多现实困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任何一方自由度越大,越需要承担与之匹配的责任。如果责任担当与行为自律付之阙如,教与学的自主与自由就有可能导向或者“教”或者“学”的随意性,甚至出现以赋权之名的松懈,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等。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就必须考虑在赋予自由前提下有序与强化责任前提下无序之间的平衡。
第四,关于理念与现实局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是既要面向全体,更要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有针对性的教学与指导,强调教与学的全程设计与每个环节的人性化与精细化,互动反馈的即时性与常态化,因此,它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然而,现实之中教师角色的多样化,教学负担过重,班级规模过大,教学内容性质、层次与深度差异,都有可能对这种理念的践行带来众多难以逾越的障碍。理念再美好,如果不考虑到学习内容的性质差异、情境的特殊性与现实条件的局限(如教师适当的工作负担,教学、科研与服务之间合理的任务分工),就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甚至可能走向反面。
 总之,强调开展教与学理论研究、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最为盛行也最为鲜亮的标识。但是,大学教学毕竟是一种行动与实践,理念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一种有效的实践,一是不能偏离有关常识,二是不能超越客观的现实条件。所谓常识就是:第一,教与学的天然本质是为学而教,可以有无教之学,但大学日常正规教学必然是有教之学,否则大学就无存续意义。第二,大学教与学的过程依旧理应由教师主导,教是为了学,但并不意味着学可以脱离教,没有教师主导的学,其效果令人存疑。第三,教师主导并不等同于以教师为中心或以讲授方式为主,而是教师基于教学目标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需求做出合宜性选择,他是教学的组织者与促进者。即使流传近千年的传统讲授,在信息革命时代也未必就可以弃之如敝屣,它所具有的高效、经济与面对面反馈的即时性等优势,依旧难以为其他方式全面替代。第四,教师主导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有序而非纷乱地参与,以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灵活的方法手段来营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打破死寂但又拒绝热闹,让课堂成为围绕知识与问题展开理性辩论与研讨的场所,成为全体师生而不是一个人的知识与观点交汇与碰撞的场所,最终目标是以教师主导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进而养成学生有条理质疑问难的自我探索求知能力与批判性思考的习惯。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大学的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常规的教与学也并不能支撑起学生在校的全部教育。课外的各种专业与社会实践,例如实习条件、社团生活、科研支持和创业机会以及丰富多样的校园生活与民主氛围,这些隐性课程的价值与功用并不弱于常规的教与学活动。因此,有效的教与学只是如今人们所关注的本科教育质量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而并非全部。易言之,本科教学不等于本科教育,教师的投入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甚至变革,只是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基本环节,但它不能成为整体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替罪羊。资源投入不足、生师比超标、工作负担重、班级规模过大、考核评价制度存在缺陷、学生既有的学习习惯以及能力准备不足乃至当前高校专业化培养体系、管理制度与环境、教育传统和社会环境与文化等等,都可能是高校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的现实障碍,也是影响本科教育质量的客观环境变量。

(全文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6期)


文章来源 | 《教育文摘周报》2019年第52期
责任编辑 | 王小五
微信编辑 | 孟思杨

设计思维 : 促进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国际项目式STEM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启示学本课堂:概念、理念、内涵和特征学本课堂视野下优秀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力?河南内乡菊潭学校  QGP学本课堂绽放色彩“智能+”推动教学创新智慧课堂的发展、平台架构与应用设计——从智慧课堂1.0到智慧课堂3.0基于智慧课堂的学科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人工智能赋能课堂革命:实质与理念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与教育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论发展

  教育文摘周报  

关注教育动态 ▲ 纵览教育文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